簡介 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機器生產那樣,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預制好的房屋構件,運到工地裝配起來就成了。裝配式建筑在20世紀初就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到六十年代終于實現。英、法、蘇聯等國首先作了嘗試。由于裝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產成本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廣開來。早期的裝配式建筑外形比較呆板,千篇一律。后來人們在設計上做了改進,增加了靈活性和多樣性,使裝配式建筑不僅能夠成批建造,而且樣式豐富。美國有一種活動住宅,是比較先進的裝配式建筑,每個住宅單元就像是一輛大型的拖車,只要用特殊的汽車把它拉到現場,再由起重機吊裝到地板墊塊上和預埋好的水道、電源、電話系統相接,就能使用。活動住宅內部有暖氣、浴室、廚房、餐廳、臥室等設施。活動住宅既能獨成一個單元,也能互相連接起來。 特點
1. 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車間生產加工完成,構件種類主要有:外墻板,內墻板,疊合板,陽臺,空調板,樓梯,預制梁,預制柱等。 2. 現場大量的裝配作業,比原始現澆作業大大減少。 3. 采用建筑、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理想狀態是裝修可隨主體施工同步進行。 4. 設計的標準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構件越標準,生產效率越高,相應的構件成本就會下降,配合工廠的數字化管理,整個裝配式建筑的性價比會越來越高。 5. 符合綠色建筑的要求。 發展編輯17世紀向美洲移民時期所用的木構架拼裝房屋,就是一種裝配式建筑。1851年倫敦建成的用鐵骨架嵌玻璃的水晶宮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裝配式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等國房荒嚴重,迫切要求解決住宅問題,促進了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到60年代,裝配式建筑得到大量推廣。裝配式建筑按結構形式和施工方法一般分為五種。政策編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6年9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便民;決定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2] 按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鋼結構、混凝土等裝配式建筑,具有發展節能環保新產業、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動化解過剩產能等一舉多得之效。會議決定,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其他城市為重點,加快提高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為此,一要適應市場需求,完善裝配式建筑標準規范,推進集成化設計、工業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支持部品部件生產企業完善品種和規格,引導企業研發適用技術、設備和機具,提高裝配式建材應用比例,促進建造方式現代化。二要健全與裝配式建筑相適應的發包承包、施工許可、工程造價、竣工驗收等制度,實現工程設計、部品部件生產、施工及采購統一管理和深度融合。強化全過程監管,確保工程質量安全。三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將發展裝配式建筑列入城市規劃建設考核指標,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出臺規劃審批、基礎設施配套、財政稅收等支持政策,在供地方案中明確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比例要求。用適用、經濟、安全、綠色、美觀的裝配式建筑服務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2] 種類編輯砌塊建筑用預制的塊狀材料砌成墻體的裝配式建筑,適于建造3~5層建筑,如提高砌塊強度或配置鋼筋,還可適當增加層數。砌塊建筑適應性強,生產工藝簡單,施工簡便,造價較低,還可利用地方材料和工業廢料。建筑砌塊有小型、中型、大型之分:小型砌塊適于人工搬運和砌筑,工業化程度較低,靈活方便,使用較廣;中型砌塊可用小型機械吊裝,可節省砌筑勞動力;大型砌塊現已被預制大型板材所代替。砌塊有實心和空心兩類,實心的較多采用輕質材料制成。砌塊的接縫是保證砌體強度的重要環節,一般采用水泥砂漿砌筑,小型砌塊還可用套接而不用砂漿的干砌法,可減少施工中的濕作業。有的砌塊表面經過處理,可作清水墻。板材建筑由預制的大型內外墻板、樓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裝配而成,又稱大板建筑。它是工業化體系建筑中全裝配式建筑的主要類型。板材建筑可以減輕結構重量,提高勞動生產率,擴大建筑的使用面積和防震能力。板材建筑的內墻板多為鋼筋混凝土的實心板或空心板;外墻板多為帶有保溫層的鋼筋混凝土復合板,也可用輕骨料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等制成帶有外飾面的墻板。建筑內的設備常采用集中的室內管道配件或盒式衛生間等,以提高裝配化的程度。大板建筑的關鍵問題是節點設計。在結構上應保證構件連接的整體性(板材之間的連接方法主要有焊接、螺栓連接和后澆混凝土整體連接)。在防水構造上要妥善解決外墻板接縫的防水,以及樓縫、角部的熱工處理等問題。大板建筑的主要缺點是對建筑物造型和布局有較大的制約性;小開間橫向承重的大板建筑內部分隔缺少靈活性(縱墻式、內柱式和大跨度樓板式的內部可靈活分隔)。盒式建筑從板材建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裝配式建筑。這種建筑工廠化的程度很高,現場安裝快。一般不但在工廠完成盒子的結構部分,而且內部裝修和設備也都安裝好,甚至可連家具、地毯等一概安裝齊全。盒子吊裝完成、接好管線后即可使用。 盒式建筑的裝配形式有: ① 全盒式,完全由承重盒子重疊組成建筑。 ② 板材盒式,將小開間的廚房、衛生間或樓梯間等做成承重盒子,再與墻板和樓板等組成建筑。 ③ 核心體盒式,以承重的衛生間盒子作為核心體,四周再用樓板、墻板或骨架組成建筑。 ④ 骨架盒式,用輕質材料制成的許多住宅單元或單間式盒子,支承在承重骨架上形成建筑。也有用輕質材料制成包括設備和管道的衛生間盒子,安置在用其他結構形式的建筑內。盒子建筑工業化程度較高,但投資大,運輸不便,且需用重型吊裝設備,因此,發展受到限制。骨架板材建筑由預制的骨架和板材組成。其承重結構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柱、梁組成承重框架,再擱置樓板和非承重的內外墻板的框架結構體系;另一種是柱子和樓板組成承重的板柱結構體系,內外墻板是非承重的。承重骨架一般多為重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也有采用鋼和木作成骨架和板材組合,常用于輕型裝配式建筑中。骨架板材建筑結構合理,可以減輕建筑物的自重,內部分隔靈活,適用于多層和高層的建筑。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的骨架板材建筑有全裝配式、預制和現澆相結合的裝配整體式兩種。保證這類建筑的結構具有足夠的剛度和整體性的關鍵是構件連接。柱與基礎、柱與梁、梁與梁、梁與板等的節點連接,應根據結構的需要和施工條件,通過計算進行設計和選擇。節點連接的方法,常見的有榫接法、焊接法、牛腿擱置法和留筋現澆成整體的疊合法等。板柱結構體系的骨架板材建筑是方形或接近方形的預制樓板同預制柱子組合的結構系統。樓板多數為四角支在柱子上;也有在樓板接縫處留槽,從柱子預留孔中穿鋼筋,張拉后灌混凝土。升板和升層建筑板柱結構體系的一種,但施工方法則有所不同。這種建筑是在底層混凝土地面上重復澆筑各層樓板和屋面板,豎立預制鋼筋混凝土柱子,以柱為導桿,用放在柱子上的油壓千斤頂把樓板和屋面板提升到設計高度,加以固定。外墻可用磚墻、砌塊墻、預制外墻板、輕質組合墻板或幕墻等;也可以在提升樓板時提升滑動模板、澆筑外墻。升板建筑施工時大量操作在地面進行,減少高空作業和垂直運輸,節約模板和腳手架,并可減少施工現場面積。升板建筑多采用無梁樓板或雙向密肋樓板,樓板同柱子連接節點常采用后澆柱帽或采用承重銷、剪力塊等無柱帽節點。升板建筑一般柱距較大,樓板承載力也較強,多用作商場、倉庫、工場和多層車庫等。升層建筑是在升板建筑每層的樓板還在地面時先安裝好內外預制墻體,一起提升的建筑。升層建筑可以加快施工速度,比較適用于場地受限制的地方。 [3] 相關信息編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裝配式建筑是用預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發展裝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利于節約資源能源、減少施工污染、提升勞動生產效率和質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進建筑業與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推動化解過剩產能。近年來,我國積極探索發展裝配式建筑,但建造方式大多仍以現場澆筑為主,裝配式建筑比例和規模化程度較低,與發展綠色建筑的有關要求以及先進建造方式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適用、經濟、安全、綠色、美觀的要求,推動建造方式創新,大力發展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鋼結構建筑,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倡導發展現代木結構建筑,不斷提高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堅持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提高技術水平和工程質量,促進建筑產業轉型升級。 (二)基本原則。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推動。適應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作用,形成有利的體制機制和市場環境,促進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協同配合,有序發展裝配式建筑。堅持分區推進、逐步推廣。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產業技術條件,劃分重點推進地區、積極推進地區和鼓勵推進地區,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以點帶面、試點先行,及時總結經驗,形成局部帶動整體的工作格局。堅持頂層設計、協調發展。把協同推進標準、設計、生產、施工、使用維護等作為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有效抓手,推動各個環節有機結合,以建造方式變革促進工程建設全過程提質增效,帶動建筑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三)工作目標。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為重點推進地區,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其他城市為積極推進地區,其余城市為鼓勵推進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現代木結構等裝配式建筑。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同時,逐步完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監管體系,推動形成一批設計、施工、部品部件規模化生產企業,具有現代裝配建造水平的工程總承包企業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專業化技能隊伍。 二、重點任務 (四)健全標準規范體系。加快編制裝配式建筑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支持企業編制標準、加強技術創新,鼓勵社會組織編制團體標準,促進關鍵技術和成套技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標準規范。強化建筑材料標準、部品部件標準、工程標準之間的銜接。制修訂裝配式建筑工程定額等計價依據。完善裝配式建筑防火抗震防災標準。研究建立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和方法。逐步建立完善覆蓋設計、生產、施工和使用維護全過程的裝配式建筑標準規范體系。 (五)創新裝配式建筑設計。統籌建筑結構、機電設備、部品部件、裝配施工、裝飾裝修,推行裝配式建筑一體化集成設計。推廣通用化、模數化、標準化設計方式,積極應用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提高建筑領域各專業協同設計能力,加強對裝配式建筑建設全過程的指導和服務。鼓勵設計單位與科研院所、高校等聯合開發裝配式建筑設計技術和通用設計軟件。 (六)優化部品部件生產。引導建筑行業部品部件生產企業合理布局,提高產業聚集度,培育一批技術先進、專業配套、管理規范的骨干企業和生產基地。支持部品部件生產企業完善產品品種和規格,促進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信息化生產,優化物流管理,合理組織配送。積極引導設備制造企業研發部品部件生產裝備機具,提高自動化和柔性加工技術水平。建立部品部件質量驗收機制,確保產品質量。 (七)提升裝配施工水平。引導企業研發應用與裝配式施工相適應的技術、設備和機具,提高部品部件的裝配施工連接質量和建筑安全性能。鼓勵企業創新施工組織方式,推行綠色施工,應用結構工程與分部分項工程協同施工新模式。支持施工企業總結編制施工工法,提高裝配施工技能,實現技術工藝、組織管理、技能隊伍的轉變,打造一批具有較高裝配施工技術水平的骨干企業。 (八)推進建筑全裝修。實行裝配式建筑裝飾裝修與主體結構、機電設備協同施工。積極推廣標準化、集成化、模塊化的裝修模式,促進整體廚衛、輕質隔墻等材料、產品和設備管線集成化技術的應用,提高裝配化裝修水平。倡導菜單式全裝修,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 (九)推廣綠色建材。提高綠色建材在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比例。開發應用品質優良、節能環保、功能良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并加快推進綠色建材評價。鼓勵裝飾與保溫隔熱材料一體化應用。推廣應用高性能節能門窗。強制淘汰不符合節能環保要求、質量性能差的建筑材料,確保安全、綠色、環保。 (十)推行工程總承包。裝配式建筑原則上應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可按照技術復雜類工程項目招投標。工程總承包企業要對工程質量、安全、進度、造價負總責。要健全與裝配式建筑總承包相適應的發包承包、施工許可、分包管理、工程造價、質量安全監管、竣工驗收等制度,實現工程設計、部品部件生產、施工及采購的統一管理和深度融合,優化項目管理方式。鼓勵建立裝配式建筑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大研發投入,增強創新能力。支持大型設計、施工和部品部件生產企業通過調整組織架構、健全管理體系,向具有工程管理、設計、施工、生產、采購能力的工程總承包企業轉型。 (十一)確保工程質量安全。完善裝配式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質量安全責任體系,落實各方主體質量安全責任。加強全過程監管,建設和監理等相關方可采用駐廠監造等方式加強部品部件生產質量管控;施工企業要加強施工過程質量安全控制和檢驗檢測,完善裝配施工質量保證體系;在建筑物明顯部位設置永久性標牌,公示質量安全責任主體和主要責任人。加強行業監管,明確符合裝配式建筑特點的施工圖審查要求,建立全過程質量追溯制度,加大抽查抽測力度,嚴肅查處質量安全違法違規行為。 三、保障措施 (十二)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區要因地制宜研究提出發展裝配式建筑的目標和任務,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組織具體實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各有關部門要加大指導、協調和支持力度,將發展裝配式建筑作為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工作,列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監督考核指標體系,定期通報考核結果。 (十三)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裝配式建筑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結合節能減排、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污染防治等方面政策,加大對裝配式建筑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高新技術企業條件的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產企業享受相關優惠政策。符合新型墻體材料目錄的部品部件生產企業,可按規定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優惠政策。在土地供應中,可將發展裝配式建筑的相關要求納入供地方案,并落實到土地使用合同中。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出臺支持裝配式建筑發展的規劃審批、土地供應、基礎設施配套、財政金融等相關政策措施。政府投資工程要帶頭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動裝配式建筑“走出去”。在中國人居環境獎評選、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評估、綠色建筑評價等工作中增加裝配式建筑方面的指標要求。 (十四)強化隊伍建設。大力培養裝配式建筑設計、生產、施工、管理等專業人才。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設置裝配式建筑相關課程,推動裝配式建筑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建筑行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增加裝配式建筑相關內容。加大職業技能培訓資金投入,建立培訓基地,加強崗位技能提升培訓,促進建筑業農民工向技術工人轉型。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引進海外專業人才參與裝配式建筑的研發、生產和管理。 (十五)做好宣傳引導。通過多種形式深入宣傳發展裝配式建筑的經濟社會效益,廣泛宣傳裝配式建筑基本知識,提高社會認知度,營造各方共同關注、支持裝配式建筑發展的良好氛圍,促進裝配式建筑相關產業和市場發展。
本文章來源與網絡
|